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致富技术 > 正文
    购物车
    0

    从“千年药乡”到“天下药仓”

    信息发布者:董国良
    2019-08-25 12:04:55   转载

    陇南发布 



    细细嗅来,此时此刻,“千年药乡”的陇南,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药草香味。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始终坚持以习 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着眼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需求,依托陇南中药资源优势,促进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全市脱贫攻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8年全市各类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07万亩,中药材采挖65.4万亩,采挖量18.22万吨;产值达21.03亿元,种药农民人均纯收入1663.4元。
    从“千年药乡”到“天下药仓”,陇南,正以中药材产业发展为依托,阔步走在产业富民的大道上。

    规模种植、培强选优

    擦亮陇南中药材“金字招牌”

    陇南地处秦巴山地与岷山山脉、黄土高原交汇地带,位于神奇的北纬33度附近,是甘肃省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纬度形成了独特的气候,赋予了陇南中药材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素有“千年药乡”“陇上药仓”之美称,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地之一。

    据《陇南本草纲要》记载,全市目前共有药用动植物资源2492种,其中药用植物1960种,药用动物345种,药用矿物39种;《中国药典》收载的主要品种400多种;属国家规定的珍稀濒危保护药材20种,是名副其实的“天然药库”,素有“千年药乡”、“生物基因库”之美誉。
    适宜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为陇南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先天保障。近年来,陇南将中药材产业作为促进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主导产业全力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从数据上来看,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品种达30多种,种植面积稳定在107万亩,约占全省的36%、全国的3%,种植区域遍及全市192个乡镇,产值达21.03亿元,种药农民人均纯收入1663.4元;建成稳定的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8000亩、种苗繁育生产基地20000亩;全市中药材加工营销企业30多家,中药材专业合作组织2070多个,注册中药材品牌商标15个。
    实践证明,陇南的药材药效高,药用价值大,甘肃出产的五大拳头药材中,有四大药材均以陇南为主产地,其中“米仓红芪”“文县纹党”“宕昌当归”“铨水大黄”更是因其量多质优而驰名全国,并获得国家出口商品荣誉证书,远销四海、畅销世界。西和县出产的半夏更是左右着全国半夏市场的走向,牢牢掌握着市场话语权。因此,西和县也被誉为“中国半夏之乡”。


    政策引领、龙头带动

    加快中药材产业助推脱贫步伐

    走进文县林下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阵阵药香扑鼻而来,在离合作社不远处的药材地里,药农们正辛勤地忙碌着,呈现出一派如火如荼的收获场景。

    “我们合作社已流转土地400余亩,主要种植天冬、淫羊藿、白芍、多芽重楼等十余种药材。”合作社负责人孔祥财说,目前,合作社已吸纳贫困户及村民60余户入股合作社。
    53岁的冯海军就是其中之一。冯海军原是文县中庙镇孔家山村的贫困户,如今,却在中药材产业的带动下,逐步摘掉“穷帽”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我通过资金入股合作社,再加上平时在合作社务工,一年下来不仅能得到分红,还能拿到一万多元的务工收入”,看到记者,冯海军暂时放下了手头的活计,给记者算起了经济账。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把陇南建成全国优质药源基地的目标,以产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主线,坚持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园、品牌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原则,以良种选育为基础,以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品牌培育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市场运营为保障,逐步优化结构,适度扩大规模,强化质量管理,提升综合服务,进一步提高了中药材产业优质化、市场化、产业化、精细化水平,推动了中药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出了积极贡献。
    ——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把企业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和千家万户种植相结合,打破县、乡、村行政区域界限,集中连片,整片带实施药源基地建设,着力扩张种植规模,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构建中药材产业加工群。8家中药材加工企业取得GMP认证。甘肃独一味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以“企业+合作社+农户”为主要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药源基地,带动药农年收入超过1800元。
    ——加强道地药材药源基地建设,进行集约化生产。提高药农组织化程度、中药材规模化经营程度,加强标准种植,2018年,全市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点60个,示范面积达5.29万多亩。
    ……
    特别是我市不断完善带贫机制,建立产业精准扶贫合作发展模式,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带动群众脱贫增收。目前,药农人均纯收入近1663.4元。
    实践证明,中药材这一绿色产业,已成为陇南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柱。

     电商“搭台”、药材“唱戏”

    “双线”发力拓宽小康之路

    一阵“叮咚”“叮咚”的声音响起,青年王喜俊立刻放下正在打包的快递,起身来到电脑前,开始快速地敲起键盘……
    “又来一单!”王喜俊高兴地告诉记者。
    王喜俊是西和县卢河乡草川村的一位电商青年。2014年,在上海务工的王喜俊从家人那里得知全市正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这一消息立刻引起了他的关注。
    顾不得考虑,这个思维超前的“90后”小伙便毅然辞掉工作回到家乡,开办了村里第一家网店——陇上江南农民特产店,专门销售当地的优质中药材。
    经过几年的发展,王喜俊的网店订单越来越多,一度达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当时我们的半夏等中药材产品卖得特别好,为此我以自己的淘宝店为基础,带动村上的药农一起脱贫致富。”王喜俊说。
    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将老乡手中的中药材进行收购,在网上统一销售,不仅帮助当地药农获得了更多的回报,也带动了村上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实际上,在陇南像王喜俊这样的电商达人比比皆是。近年来,陇南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中药材产业发展也搭上了电商“快车”,不断拓宽营销渠道。
    一方面我市大力推进宕昌药材城和武都区农产品物流园建设,另一方面不断加大中药材网上营销宣传力度,积极支持合作社、种植营销大户、加工企业开办网店,开展网上营销宣传。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办网店1万多家,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电商发展网络。这不仅有效提高了我市中药材产品的知名度,拓宽了销售渠道,也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和销量,解决了销售渠道单一、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我市采取政府牵头、保险公司承保、药农投保的方式,在宕昌县、西和县对1万多户药农种植的10万多亩黄芪、当归、党参、半夏等药材品种开展保险试点,通过理赔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药农收入和种植信心。
    ……
    从天生地养到产业发展,从卖原料到深加工,从无人识到“金字招牌”。如今,陇南的中药材产业正全面快速发展,富民产业打造出精准脱贫的小康路将越走越稳、越走越好。

    接下来,小陇为您附上第二届中国(甘肃)

    中医药产业博览会陇南分会参会指南

    点击下面图片查看

    ☟☟☟

    107万亩!21.03亿元!


    监制:竹   翠     责编:马智泉

    编辑:黄娅琦     校审:杨建芳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